时间:2025-08-13 21:17:14

托幼一体建设封面.png


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当下,完善托育服务成为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提振生育意愿的重要举措,而托幼一体化正是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的关键方式。本文立足托育视角,深入分析托幼一体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难题,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为提高托育服务品质、整合 0—6 岁育儿资源提供思路。


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家庭对于托育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托育服务作为缓解 “育儿难”、挖掘生育潜力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准和供给效能受到广泛关注。托幼一体化将 0—6 岁儿童的托育与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能够为家庭提供连贯的育儿支持,是当前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与托育服务紧密相关的挑战。

●托幼一体化建设中托育服务面临的困境
-托育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低
托育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匮乏,与家庭的实际需求不相契合。一方面,3 岁以下的托位数量整体不足,特别是缺少家庭期望的普惠且优质的托位;另一方面,现有幼儿园中的富余学位没能有效转变为托育资源,造成托育服务 “供给短缺” 与学前教育资源 “闲置浪费” 同时存在的局面。托育方面的专业师资缺口较大,人才储备不足,现有从业者大多缺少系统的 0—3 岁婴幼儿照护培训,难以满足科学托育的要求。
-托育服务需求层次分明,服务针对性欠佳
3 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的托育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年龄分层,2—3 岁阶段的需求较为集中且旺盛,而 1—2 岁、尤其是 1 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服务需求虽然存在,但由于照护难度大、专业标准高,市场上的供给极少,使得低龄婴幼儿家庭面临 “无处托育” 的困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家庭的需求差异也未得到充分重视,一线城市对多样化托育服务(如临时托、延时托等)的需求更高,而中小城市则更看重托育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然而现有的服务体系难以精准满足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
image.png
-托育服务普惠性与质量保障均存在不足
托育服务普惠性不够是家庭面临的主要难题。营利性托育机构收费偏高,远远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普惠性托育机构数量少、覆盖区域有限,且部分普惠园所附设的托班存在 “同园不同价” 的情况,托育收费比幼儿班高出不少,降低了普惠的特性。与此同时,托育服务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监管,一些机构注重盈利而轻视服务,在照护流程、安全保障、发展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家长对托育服务的信任程度有待提高。

●以托育服务为核心的托幼一体化前进方向
-激活资源,建立以托育为导向的资源转化模式
以托育需求为指引,推动托育机构与幼儿园开展合作,共同盘活富余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托育机构与幼儿园携手,利用幼儿园现有场地和设施合作设置托班,将 3 岁以上的富余学位资源改造成 3 岁以下的托位,优先满足 2—3 岁婴幼儿的托育需求。构建托育师资 “转岗 + 培养” 的双轨制度:支持幼儿园教师参与 0—3 岁婴幼儿照护专项培训,通过与托育机构合作开展人才交流机制,使其具备提供托育服务的能力;在高校相关专业中加强托育课程内容,定向培养既了解学前教育又精通托育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填补托育师资的缺口。
image.png
-精准对接,打造分层次、分类别的托育服务体系
根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需求,构建阶梯式的托育服务网络。重点发展 2—3 岁的托育服务,依托社区和托幼合作机构建立标准化托班;探索 1—2 岁婴幼儿的小组式托育模式,配备更多的专业照护人员;试点开展 1 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托育支持服务,比如入户指导、育儿驿站等。结合地区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一线城市拓展灵活的托育形式(如计时托、应急托等),满足双职工家庭的弹性需求;中小城市加强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确保服务可及、价格实惠,让家庭能够 “托得起”。

image.png

-强化协作,依托行业组织筑牢托育服务根基
广东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政企及托育服务行业上下游沟通协作的重要平台,能有效凝聚行业力量。托育机构加入行业协会,可借助协会力量推动社会资源向普惠性托育服务倾斜,通过行业内互助、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让普惠托育价格更亲民。各类托育机构积极加入行业协会,可与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形成多元参与的普惠托育供给格局,共同赢得家长信任,让家庭 “托得放心”。

image.png

在低生育率背景下,托幼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托育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激活资源、精准对接需求、依托行业组织强化协作保障普惠与质量,能够解决当前托育服务面临的困境,使托幼一体化真正成为减轻家庭育儿压力、释放生育潜力的有力支撑。只有聚焦托育服务的痛点和难点,才能构建出更具温情、更有效能的育幼支持体系,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 | 粤婴协林沐

image.png